日本的物候貌似较科学,没有“雀入大水為蛤”、“野鶏入水為蜃”(日文)之类的神话,可能是日本物候比中国迟整理的缘故。 不过日本至今很重视物候,例如: 日本各地氣象台至今還記錄物候,觀察的動物、植物至少各5種: 植物───櫻花(開花日)、繡球花(開花日)、梅花(開花日)、銀杏(黃葉日)、楓(紅葉日)…… 動物───蟬(初鳴日)、瓢蟲(初見日)、日本樹鶯(初鳴日)、燕子(初見日)、某種蝴蝶(初見日)…… 而中国呢? 现在的候应,也只剩下日本人的日语解释。中国的文化断层就在这里,否则光看候应的文言文,一般人还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以清明为例: 清明三候候应,第一候是桐始华(通假字,通“花”),第二候是田鼠化为鴽,第三候是虹始见。 当然,清明最为脍炙人口的物候,就是著名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如上四句物候相关的应语,比较难以理解的是第二候的那句。光看“田鼠化为鴽”一句,会让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的一般民众十分诧异,两种不同的动物,怎么可能相 互转化?这并不是孤例,类似的候应还有。当然,这句归纳的候应,确实存在古人在归纳上出现的理解偏差,因为清明第二候田鼠隐遁而鴽(我也不知道确切是那种 鸟)活跃起来,就误判田鼠变成了鴽……正统的候应解释如下:“指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避暑,取而代之的是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以田鼠为至阴之物,以鴽鸟为至阳之物;比喻阴气绝而阳气渐盛。” 也就是说,热力场性质发生了质变,“阴气绝”,冬季风止歇北收,不再明显,气温进一步回升,故而代表阴气的田鼠隐遁;“阳气渐盛”,夏季风开始酝酿,喜欢温暖环境的某种鸟(鴽)也就成了阳气的代表。 让人好奇的是,这句候应的时段,大致是公历4月中旬的前五天。为什么古人的归纳,把冬夏季风的质变,放在这个时段(在统计上并非是近代以来夏季风爆发的时间)?难道古代的气候,与现在的有这么大的不同? 在冬夏季风势力逆转之后,暖湿气流活跃,因而也就“清明时节雨纷纷”了。由于阴雨多了,“虹”也就重新出现(对应小雪的“虹藏不见”)。 |
GMT+8, 2025-8-18 13:26 , Processed in 0.01997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