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气象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将臣
收起左侧

[理论研究] 安全象限在西太是谬论与回南大于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还有另一个重点,可能写得太简化,大多人沒发现:

同理,“回南大于北”也是西南季风风速叠加的缘故。至于回南风时阵风阵性比较疏,强度大,有可能是西南季风风频与TC系统自身风频叠加时,出现极大风速的缘故,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这可能是季风风频与TC自身风频共振,也即是说两列波的波谷和波峰,可能还有地形作用。

在专业人员的基础研究上,这是个关键点,对防灾也有实际意义。

我本来也存有完整的实测,不知扔哪里去了,有得找。
发表于 2009-9-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ero 于 2009-9-4 13:23 编辑

半圆效应指的是哪两半圆?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问题,我不会问的。

涉及半圆效应的本质,同样,需要把台风和周围环境当作整体,而不是孤立。

台风绝不能当个硬质圆盘来简单加减移动速度来讨论半圆效应,空气是软的,无形的,任一象限风速,不靠台风中心拖着,有赖周围系统给予的气压梯度。老将提出的风速叠加这名词很有趣,其实普遍化地描述,大抵如此:台风区内的风速,决定于周围系统的输入。哪边环境风场强,哪边就是危险半圆。

经典危险半圆决定于移动方向,移动方向决定于引导气流。引导气流的方向、强弱和环境气压梯度关系如何?可以看看启德一世在不同时刻的风场变化,看看它在南海的移动方向和不同象限风力变化的关系。以移动方向决定的危险半圆,与老将所谓的风速叠加,并不互相孤立,相当情形下有一致性,甚至有同一性——甚至可以说,就是同一种本质的不同表象。虽然,不完全重合(以副高为主引导时,信风和西风在垂直层面的差异),会有一定的,甚至较大偏差。但是,在没有季风作用的洋面,引导气流和危险半圆,有着惊人良好的吻合。可以思考这是为什么,这有助理解危险半圆的本质。

以圣帕、麦莎的路径,经典危险半圆在哪里?在东边,而不是北边。东边的系统是副高,东南侧甚至南侧,都有副高的影子,乃至赤反。气压梯度的对照,风圈的比较,不是南北,而是东西。加上季风因素,经典危险半圆和实际情况,有了45-90度的偏差,但不是180度逆转。

这类台风常有强悍的东南象限风力,原理若此。

赤反不是怪东西,辐合带北抬,赤道就被高压控制,它的层面比太平洋副高低,这对低空气压梯度很重要。南落副高和北侧脊的关系也一样。

这个问题演变成定量问题:在夏季风辐合区内,信风和西风谁更强?老将也说得很明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哪边是危险半圆,决定于哪一侧的环境。夏季台风大多不弱,而强度越强,越不利于西风压倒东风。

定量是困难的,除非穷尽。本命题更合理准确的描述是:在南海季风爆发后至消退前假相当位温高于340K之海域内,以移动方向为标尺的不弱于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危险半圆和实际危险半圆的角度偏差大于90度的时间-数量积分和与不大于90度者的时间-数量积分和相比,哪一个更大?

统计不靠简单的印象。数值经常抽风,经常夸张地偏离实际,但它比人的优胜在哪里?为什么今天是数值时代?原理同此。

绝大多数扰动初生时,西风对东风有明显优势,随着台风加强,东风渐占上风,并可能逆转。可以思考这是为什么。同样思考:为什么这些情况发生于伊布都、天鹅1,派比安2等,而不发生于鹦鹉、天鹅2、风神等。

只要季风存在,南侧必定有较长的尾巴(风力不弱),如麦莎。但核心区域内呢?两侧风力对比如何?风场的范围增大,不代表同侧最大风速定强。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hero,我刚才略为查翻了你16楼提供各图中几个明显南风偏弱的情况。

其中,图6天鹅一世,菲东低纬同时存在远比天鹅1大型的伊布都,季风分流明显。

而图7,伊布都近岸时,中心溃散,并且呈现双弱中心状态,目前再分析资料上不了,稍后再做进一步分析。

不过这样一来,你所提供的“伊布都、天鹅1,派比安2”3个TC中,一个是双TC,一个是中心溃散,属于特殊情况。

而图3派比安,那3图演变也非常怪异,今晚再做细查。
发表于 2009-9-4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也不怪异。伊布都在风场扫描上虽难看(图片质量如此),实际强度可观,上川岛有15级平均风的实测,风眼清晰。这三者的共性,在于副高脊稳定控制华南,东风深厚,不比风神鹦鹉之类被切死的TC,后者东风大为逊色。

老将还没看出来?我所提供的多个例子,重点不在于南北风速哪侧大,在于台风发展过程中南北两侧风速的相对变化。9909、天鹅1、派比安2、科罗旺1、榴莲1、玉兔1的北侧风速全部随台风增强而压过南侧西风。北冕1、黄蜂1、珊瑚未能逆转,但东风与西风之差距减小。原因为何?

另,黄蜂1、珊瑚后期路径北翘,强风区也分布于东南-东。与圣帕、麦莎同类。

玛利亚1是另类,南北移,强风区始终在南。

尤特1是经典季风低压,季风强劲,但注意南北风场,北侧毫不逊色。(尤特为什么移动这么迅速?)原因略为思考,可以想见。
 楼主| 发表于 2009-9-4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hero,接下来还是逐个TC分析才能清楚。

你提供的例子,我已查的两个都不属于“北侧风速全部随台风增强而压过南侧西风”,比如天鹅一代时存在伊布都,这个以你记忆力应该记得清楚。伊布都当时不只风场扫描减弱,云图确实是减弱的,风速扫描角度误差可以达到20度,但风速上,50KT附近误差不大,所以在风场强度分布上基本可以取信。上川岛有15级平均风的实测是否提供一下具体数据?(免得我又耗时去找)

季风因为各种原因减弱的情况,依然符合风速叠加的原理;而如果东风风速强于西南(未取资料分析),也符合风速叠加的原理。

由于西太位于全球最强的季风区范围内,所以当辐合出TC并能维持时,东风风速经常弱于季风风速,就算副高脊强大期,只要流入季风不减弱,东风风速在低纬是难以强于季风风速的。

另外,副高不强大而稳定,也难以辐合出强TC。

至于TC的内部微观结构,这也是个重要的课题,包括突破对流层时的重力波振荡,都可以使风场更加均匀化,这个是事实。但是同时在微观上,风速较大的一面,也会辐合强度大。

现在再分析依然打不开,接下来我会按你提供的TC,逐个开帖,也可给新手提供学习基础常识的机会。

至于今年的TC,可以翻阅实况帖,基本都有南风记录。
发表于 2009-9-5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里面有伊布都的风速47M/S,而我已知道最大阵风55.7M/S。
http://www.jmqx.gov.cn/jmnews/news_show.asp?news_id=90
伊布都的强大不用怀疑,虽比菲东大为减弱,云图结构亦相当完好。近岸是QUIKSCAT风场误差明显增大。

伊布都的北侧风速在南海时未必压过南部,因为风场资料不完全(伊布都是在菲东做到这点的),只将就说它南北匀称,并无南侧风力显著较强现象。

最后还是原先的结论:西太平洋夏秋季节因季风存在使低纬度热带气旋北侧风力明显强劲的现象不明显,且不少时候发生逆转,与其他大洋有重大区别,但是否确为“大多数”,仍有待考证,证据不足,不可轻易下结论。至少在我所查案例(包括南海及菲东),低纬弱台大多西风大于东风,少数东风更强;一旦强度达到CAT1,就有不少机会达到均衡,更强,大多逆转,少数依然西风强劲。

TC增强后垂直结构向高空的发展,与副高的正反馈过程,是北侧东风迅速加强的关键。

不能急于把证据不足的命题上升为结论。这个命题值得质疑,不因为基本原理之对错,而因为其适用范围。

另……低纬的概念如何定义?西太平洋夏季风可以到达相当的纬度,但自然纬度越高,势力越小。

今年南海的苏迪罗与天鹅,本身强度既弱,副高又萎,南风自强。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南大于北”的确立和安全象限推翻,是个极大的命题,更涉及科学防灾。

本人主要是依据个人经历、这3年关注气象以来的实测资料、一些零星的历史实测为依据,加上流体学最基本的原理加以推导和证明。

但这是远远不足的,至少有必要对1999年有QuikSCAT卫星起的各个TC各个阶段进行分析。

科学在于探索,探索过程N个错误,将筑起最后的相对正确结论。所以,无论分析结论怎样,都必须感谢各阶段的探索者。

垂直结构是个重要因素,不过,西方航海安全象限原始概念的提出,应该就是忽略了季风区TC垂直结构的低层季风因素:前进方向当然是各层合力的方向(其中包括地球自转的“鸟“效应和TC内力),所以认为前进方向风速正叠加半圆当然是风速最大区。

另外首楼,是推翻安全象限的原概念在西太大多数情况下的适用性,强调了季风区和风速叠加的概念,盖棺定论——在夏季风辐合期,回南大于北,并不是说任何情况下都回南大于北,不过“夏季风辐合期”这词确实不怎样 :lol

PS.
1、强调低纬,出自于严谨,因为中纬度起就未必季风风速有优势,特别是短波过境时(这不只是东风了)。

2、逐个分析之前,我先得找回南大于北的出处,我07年说过,潮汕不是叫”回南大于北“或“回南猛于北”,而是3个字:拗横南,原词语在潮汕话意思传达上,带有转折和阵风猛烈的含义——拗、横。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hero,随便看看另一种情况:冷空气低层北风叠加

这个是现在杜鹃的风场扫描,在引导合力前进方向,图一中还可见有小部分符合安全象限原始划分,但图二中强风区已经与前进方向相反。

这种情况我近年留意了许多个转向的TC都这样,不论强弱,可以查查。

短波过境情况北美常见,可见安全象限当时的确立,是鬼佬未经大样本考证或观测手段有限的情况下想象出来的,许多情况下不适合。

而低层风速叠加(包括正负叠加),才是基本原理。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表于 2009-9-10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杜鵑危險象限的風圈也曾出現過強風.如附件.

熱帶氣旋受季風支持的象限,大多是把風圈象限的強風範圍加大,但是同一穩定級數的風速可能維持上百公里.若果把整個強風圈列為熱帶氣旋影響範圍,那麼盛夏和秋冬受不同方向季風影響的風暴,其風圈可能成上千公里.這個問題要考慮.

另外風暴中心的風力對稱問題,其CDO或對流在切離分布的不同情況下,往往也帶來不同影響.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世纪气象云 | | | 关于我们

GMT+8, 2025-8-18 13:33 , Processed in 0.02363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