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热、旱、涝、雨、雪无常,是天灾?还是人祸?
——山西日报记者田九星访谈实录
-
田九星:卜平您好。在见您之前,就曾了解到您的研究所至今还是国家未拨一分钱科研经费的属自办民间的研究所,且名字很怪,字数多,很多人读不懂,能在开篇之前,先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所的来历,当然还有名称的来历,和您创办的初衷吗?
王卜平:成立“天一气象气候环境改善应用技术研究所”之前,我已对气象气候包括极端气象气候的成因进行了多年研究。2000年前后,所有成果就都出来了,藉于当时我是警察并还在职,也只就是想将我的研究成果随便交给国家的哪个科研机构,只要于国于民有利就得了。想不到游说两年竟没人理睬,一赌气2003年就提前内退了,2004年开办了这个研究所。
我开研究所犹如开了个家庭小饭店,一人主厨但不是开了店才学炒菜,是开店前就会炒菜,并且炒一手好菜。之所以炒得好,这是緣于我知道什么样的菜用什么样的方法将它变为美味佳肴。也就是说我从研究气象气候的成因入手,推翻了传统学术理论对各种气象气候现象的成因定论后,自然也就有相应的应用技术产生出来。
“天一气象气候环境改善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天一”两字取于周易之易的“河图洛书”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研究气象,说白了就是研究两样东西,一个是水,一个是空气,也就是研究一个主题——降水。没有降水,就没有生命;降水少了就干旱;降水多了就会发生洪涝。“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八个字除了说明降水时天与地的关系之外,还说的就是降水过程中水与空气的宏观关系。当用我自己的降水微观物理过程理论客观的解释降水时,才发现中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将降水过程中水与空气的关系盖棺定论了,而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气象学家还在为风成雨的问题上不能自圆其说。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八个字所展示的岂止是中国古人精辟的哲学思想,更展示的是中国古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所以,取“天一”为我的研究所命名,主要体现的是对我们老祖宗的景仰与崇拜。
气象与气候的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我国北方和西部的很多荒漠地带,把它们定义为“暖温带极干旱荒漠地带”,其实它们在几百或几千年前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样子,把它们定成这样或那样的气候带只是近代的事,并不说明过去和未来。我们用黄河和长江做一个比较:黄河在唐朝以前还叫“大河”(至今黄河边上很多人还称黄河为“大河”),黄河水还是清的,唐朝及唐朝以后黄河才由几度变黄到彻底变黄,直至上世纪甚至变成“干河”,“大河”腹地终日与沙丘、戈壁相伴。黄河水由清变黄、由黄变干的过程中,黄河流域的气候也经历了由风调雨顺到大旱大涝、到最后持续干旱的过程,国力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风调雨顺的汉、隋、唐自然就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其后随气候的恶变亦国力日下,后人有目共睹。而我们的长江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还是清的,长江流域基本上还算风调雨顺。在其后的90年代后随长江水的日益变黄,大旱大涝频发……。很明显,我们今天的长江在走昔日黄河的老路!谁能保证明天的南京、上海还能属“亚热带湿润地带”?谁能保证长江两岸边的沙丘不鳞次栉比?
气象与气候的现象的发生与发展,是由地域内(请注意:是现象发生地域,没有传统理论说的那么大)自身气象气候环境因素决定的。它表现为天与地的各类环境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的改变使气象与气候的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迈向两个不同的极端方向,即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只要我们找到了他们的变化根源和变化机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干预,使恶性的气象气候环境得以改善,使它尽快恢复到我们理想中的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使我们的气象气候状况达到“风调雨顺”的境界,这就是我办“天一气象气候环境改善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初衷,也是“天一”研究所的中心课题。虽然我知道“天一气象气候环境改善应用技术研究所”这个名字叫起来很绕口,但为了表明我与传统理论和研究领域的不同,还是这样起了,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读懂它的。
田九星﹕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南北区域气候失衡的旱涝不均,忽尔南方旱涝成灾,又忽北方:〝一冬无雪天藏玉〞,请解释一下我国近几年来“冷、热、旱、涝”无常的原因,是天灾?还是人祸?
王卜平:我想解释“冷、热、旱、涝”无常之前,不如先从它们的另一面谈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风调雨顺”。
那么什么是“风调雨顺”呢?作为一种气候现象,学术界是怎样解释的呢?为此我问过很多人,当然也包括专业人士,遗憾的是没有一种解释能阐述出它的起因、过程、结果,更说不出它是怎样的一种客观规律。而中国古人对它的解释却非常简单,同样也只有四个字——“三日一雨”。再多六个字就是“三日一小雨,五日一大雨”,古人所说的“大雨”即我们今天所指的中雨。
通过古人对“风调雨顺”的解释,我们就很明确的知道了规律性降水对气候的重要性,有了规律性的“三日一雨”,就会“冷”“热”有常,就不会有“旱”“涝”发生。自然古人在“风调雨顺”之后,又加上个“国泰民安”,其中“泰”字本身在笔画上就包含了“三天一水”的涵义。这样解释“泰”字,虽说有些牵强,但却不无道理。
所以,我国今天面临的“冷、热、旱、涝”无常的天灾,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三日一雨”的规律性降水丧失后带来的必然结果。而造成“规律性降水丧失”的原因却是人祸:是我国整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遭人为破坏后引发的恶果。详细的解释这个破坏过程需要大量的篇幅,在这里就不一一表述了,我会在适当的时机发表出去。总之,人类本身要想得到大自然的尊重,不再受“天灾”的惩罚,我们就必须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种生命——不管它是哪一种生命形式。
[ 本帖最后由 德祷 于 2008-3-6 21:35 编辑 ]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